國外當代建築師風格-貝聿銘
貝聿銘近照
貝聿銘的簡介,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1918年其父母祖貽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於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35年他搭船由上海到舊金山,由舊金山乘火車經芝加哥至費城,於賓州大學攻讀建築。貝聿銘對建築的憧憬源自見到高聳的上海國際飯店,但是當他見識到賓大建築系學生的繪圖本領後,簡直嚇壞了。當年賓大是布雜的重鎮,學生必須仿畫希臘羅馬的建築入門,貝聿銘自己明白沒有繪圖的天賦,在賓州待了兩周之後決定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改學工程。麻省理工學院的院長艾莫生,發現來自中國的學生具有設計才華,特別力勸貝聿名學建築,雖然貝聿銘有接受院長的建議,但他自己仍不能肯定這項決擇是否正確。
家庭對貝聿銘的影響:“全力以赴”是貝聿銘八歲時從祖父那兒得到的教誨,如今,貝聿銘已八十多歲,這仍然是他的座右銘。他的祖父還傳授給他另一則孔子的格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對於貝聿銘影響最深的是柯比意,日後貝聿銘的作品呈現出的雕塑性,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適時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合辦一個競圖,貝聿銘獲獎,激勵了他對建築的興趣,1940貝聿銘以優秀的成績畢業。
40年代貝聿銘在史威工程公司工作,這家工程公司以混凝土見長,貝聿銘的這段工作經營,奠定了他個人再混凝土材料之表現佳績。1942年和盧艾琳結婚,同年12月貝聿銘到哈佛大學攻讀建築碩士學位。入學不久,就休學到國防研究委員會工作,由於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優秀成績,沒取得碩士學位錢就被哈佛設計學院聘請為講師。
貝聿銘的畢業設計-上海美術館。嚴謹的平面間錯地安排了數個內庭,使景觀形成各個不同的藝廊的背景,將自然引入室內是此設計的特點。
貝聿銘的碩士畢業設計-上海美術館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理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1961~67),伊佛森美術館(1961~68),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1966~68)和康乃爾大學姜美術館(19368~73)。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是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
晚期,貝聿銘的作品中內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注重於自然光的投入,使內庭變成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1979~82),紐約阿孟科IBM公司入口大廳(1982~85),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1983~89)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的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
具有雕塑感的不銹鋼螺旋樓梯-巴黎羅浮宮美術館
貝聿銘第一棟興建的設計案是為於亞特蘭大市的海灣石油公司辦公樓。貝聿銘勸服業主在有限的經費下,按他的構想興建,結果這棟兩層樓的辦公室以鋼為骨架,外覆大理石帷幕牆,所有構件在工廠預鑄,花了四個月在工地施工,大大的減少了經費。貝聿銘採18尺9英吋為模矩,構成一個縱深面闊比為2:1的長方形盒子,正立面加個遮雨棚,僅此為出入口,十足的密斯派建築。
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充分的發揮混凝土的特性,作品開始趨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性,貝聿銘擺脫了密斯的風格,應該以甘迺迪紀念圖書館(1964~79)為開始,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造型。
甘迺迪紀念圖書館
參考文獻:
<貝聿銘的世界>---黃健敏---藝術家出版社
<閱讀貝聿銘>---黃健敏---田園文化出版
<與貝聿銘對話>蓋羅.馮.波姆(Gero von Boehm)著/林兵譯 聯經出版社
圖片出處:
<貝聿銘的世界>---黃健敏---藝術家出版社
留言列表